国门高铁站凭祥东站站房建设完成 预计今年内具备通车条件

_哔哩哔哩_bilibili 2025-07-24 22:13:30 来源: 原创

  中新网凭祥7月24日电(韦建松 卢勇龙 秦刘可)中国南疆国门高铁站——广西南宁至凭祥高铁崇左至凭祥段(简称:南凭高铁崇凭段)凭祥东站站房24日建设完成。至此,全线3座新建站房建设已全面完工,为即将开展的联调联试奠定基础。预计今年内具备通车条件。

图为凭祥东站站房。陈沿佑 摄

  据了解,南凭高铁崇凭段由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投资建设、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铁南宁局)代建、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铁四局)承建。

  南凭高铁崇凭段正线全长81.52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线路自崇左南站引出,经宁明县、龙州县,终至凭祥市凭祥东站,预留远期延伸至越南的条件。全线新建3座站房,分别为宁明东站、龙州站、凭祥东站。

  凭祥东站站房总建筑面积7980.26平方米,远期预留6000平方米国际站用房,车场为3台5线,是南凭高铁崇凭段规模最大的新建高铁站。该站采用友谊关城门形象,站房屋檐提取了友谊关多层建筑形式,既表现了传统建筑特色,也凸显了中国国门边关地区站房气势。

  “站房屋盖采用钢网架结构,最大跨度41.8米,属于大跨度钢结构建筑。由于受钢网架跨度、高度及结构形式影响,施工难度大。施工中,我们使用网架液压提升平台,该平台能根据不同类型的网架提供稳定可靠的平台,降低网架高空拼装风险。”中铁四局崇凭铁路站房项目负责人贡宏要介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伍还运用大型三维模型制作软件进行施工阶段动画模拟施工和场地布置,并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和逆建模技术进行数字预拼装,确保站房各环节施工顺利。

  南凭高铁崇凭段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各专业已经完成静态验收,目前正在对静态验收发现的问题进行克缺销号,静态验收评估通过后将启动联调联试工作,力争早日达到开通运营条件。

  南凭高铁崇凭段建成通车后,南凭高铁将全线贯通运营,南宁至凭祥实现高铁直达,两地列车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4个多小时压缩到1个多小时,形成中国对接东盟便捷的运输通道,对于完善边境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广西与东南亚等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完)

《zhongguoqiyejia》:nizaishuliyejuleyiseliedelizi,yiselierenkoumeiyounameduo,danrengranshishijiechuangxindeyigexinzang,nigeileyigejieshi——suiranyiseliechuangxinnenglihenfada,danhenduochuangxinchengguoshizaiyiselieyiwaichengxianchulaide。《(《)中(zhong)国(guo)企(qi)业(ye)家(jia)》(》):(:)你(ni)在(zai)书(shu)里(li)也(ye)举(ju)了(le)以(yi)色(se)列(lie)的(de)例(li)子(zi),(,)以(yi)色(se)列(lie)人(ren)口(kou)没(mei)有(you)那(na)么(me)多(duo),(,)但(dan)仍(reng)然(ran)是(shi)世(shi)界(jie)创(chuang)新(xin)的(de)一(yi)个(ge)心(xin)脏(zang),(,)你(ni)给(gei)了(le)一(yi)个(ge)解(jie)释(shi)—(—)—(—)虽(sui)然(ran)以(yi)色(se)列(lie)创(chuang)新(xin)能(neng)力(li)很(hen)发(fa)达(da),(,)但(dan)很(hen)多(duo)创(chuang)新(xin)成(cheng)果(guo)是(shi)在(zai)以(yi)色(se)列(lie)以(yi)外(wai)呈(cheng)现(xian)出(chu)来(lai)的(de)。(。)

多家银行正式调整两类存款利率

  早在2018年,美方就宣布制裁时任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的李尚福。这种制裁,中方肯定表示坚决反对。但美方却并没有听进中方的“坚决反对”之声。到了李尚福就任中国国防部部长以后,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一再放风,称希望在今年6月的香会上与李尚福举行双边会晤。

推荐内容

精彩推荐

产品推荐

钟汉良儿童节请团队看五月天
¥
368.00
4.6分
567是什么梗
¥
358.00
4.9分
2023 年 618,你打算购入哪些家电来提升夏日宅家幸福感?
¥
3588.00
4.6分
陈吉宁会见美国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
¥
5280.00起
4.5分
奥运冠军周苏红新职明确
¥
3399.00
4.7分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将于本月发射
¥
578.00起
4.8分

最新评论

新程序